4月29日是港股市场在五一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,就在中午临近收盘前半小时,身为港股股王的腾讯控股股价迅速拉升逾7%,股价重新回到了360港元一线,这也是腾讯在四月份的股价中间价,相比于3月中旬低点的297港元,这个护垫足够高了。

元宇宙是腾讯的鸡肋-清波网/清波专栏

腾讯的强势拉升,也带动恒生科技指数午盘时大涨5.86%,再度收复了4300点,对于押宝腾讯的投资者来说,这个四月份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,下一个指标就看腾讯能不能重回400元上方,这也是观察港股科技股和中概股的最重要指标之一。

事实上,今年腾讯股价跌幅也不小,但相比于中概股整体跌势来说,还算抗跌,这也得益于腾讯祭出的一系列回购措施,比如四月份在370港元位置连续回购,对股价和投资者的心理还是有很明显的支撑作用,作为后手,腾讯手上持有的美团、拼多多、B站、快手的万亿市值股权,在有护盘需要的时候,完全可以参照此前的分红京东股票模式,因此,目前这个价位上,腾讯可攻可受,还是一个比较安全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港股标的。

何况,对于投资港股的投资者来说,现在的腾讯不仅是港股股王,在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上,颇有些港股老一辈本土投资客对汇丰控股的那种情感,当年是不买汇丰就算不上港股投资者,现在你要是不买腾讯,恐怕也算不上是港股投资者,至少不能算是港股科技股的投资者,这种象征意义,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,自然是莫大的荣誉,也是对腾讯的一种信心。从企业治理和投资者回报来看,腾讯也实至名归。

当然,腾讯目前这个股价,除了中概股大环境的影响,自身业务短期的挑战,也是显而易见的,除了网络广告营收见顶、字节跳动虎视眈眈、国内游戏业务受到严格监管等可见的利空之外,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在于,对于这么一家业内和投资者都公认的“元宇宙公司”,如果看未来十年的一个大周期,腾讯还是有些矛盾的,最大的矛盾就是在积极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康庄大道上,要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家掌控全局的“元宇宙公司”。

事实上,在去年9月元宇宙概念炒疯了的时候,腾讯却异常低调,股价并没有什么异动,在财报会后的投资人电话会议上,面对机构分析师对于元宇宙的憧憬,腾讯管理层的回答也极为谨慎,大意就是“元宇宙我们知道了、对未来我们很有信心”,但并没有披露任何实质性的举措。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落差,腾讯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社交、生活服务、娱乐内容提供商,又拥有10亿量级的用户,相比于Meta对于元宇宙的疯狂押宝,腾讯总是有意无意对元宇宙保持一种距离,这就很有意思了。

元宇宙是腾讯的鸡肋-清波网/清波专栏

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今年1月,科技圈传出了腾讯意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的大新闻,根据传闻,腾讯有意将黑鲨科技纳入平台与内容事业群(PCG),未来将由腾讯COO任宇昕来领导。考虑到黑鲨科技不仅有游戏手机,还有VR眼镜业务,这算是腾讯距离元宇宙最近的一个实质性进展,但结果呢?100天过去了,这则收购黑鲨科技的传闻无疾而终。现在断言腾讯这起潜在收购案就此终结恐怕言之过早,但是假如腾讯对元宇宙极为热衷,应该也不会是这个结果。

4月24日,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会上,分享了他对元宇宙、VR/AR等内容的看法。他的观点是元宇宙短期悲观、长期乐观,爆发点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。马晓轶的这个观点应该也是目前业内的通用观点,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腾讯对于元宇宙为何如此谨慎,毕竟面对内外部的诸多挑战,现在就天天谈十年后的事情,不符合腾讯务实低调的企业文化端。

从腾讯披露的2021年财报,已经近两年马化腾在不同场合的发言,对于当下的腾讯,首要任务是向产业互联网转型,也就是做大2B业务,而在可预见的十年、八年中,元宇宙的核心载体依然是最传统的消费互联网,应用场景还锁定在游戏、社交,只是从手机换到了VR/AR上而已,内核与商业模式并没有变化,退一步说,对于元宇宙这个概念,拥有充足内容和技术储备的腾讯,完全不需要着急,而向产业互联网转型、加大2B营收体量和占比,才是当务之急。

因此,不管元宇宙这个未来互联网“星辰大海”描绘的多么美妙,对于腾讯乃至于中国几大互联网平台来说,都是“只可远观、不可近玩”的鸡肋存在,至少在2025年之前,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,更不用说给财报贡献营收了,即使把时间拉长到2030年,除非现有的AR/VR设备出现实质性技术突破,比如苹果发布一个类似于2007年iPhone那样的革命性产品,迅速把目前基于手机的应用场景跨越到AR眼镜上,否则,云宇宙就像是一阵风,刮过了就刮过了,留下的只是被这个概念套住的投资者而已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不去标榜为元宇宙公司的腾讯,还真的是一家好公司的良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