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疯狂三月,在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中概股走出来一个很疯狂的走势,波动性之大令人咂舌,其中包括腾讯、阿里、小米等互联网大厂在内,纷纷大手笔回购股票,其中又以阿里巴巴推出的250亿美元回购案最为夸张。

左手裁员右手回购,中概股是被低估了吗?-清波网/清波专栏

阿里的这个回购在3月22日公布的时候,几乎相当于阿里巴巴市值的10%,抛开那些流动性极为稳定的机构持股,在美股市场上,这笔金额应该相当于阿里流通市值的20%以上,这也直接推升了阿里巴巴美股股价重回100美元。

另一个巨头腾讯虽然没有阿里那么夸张的回购宣言,但是也在持续不断地回购,今年以来已经回购了13次,耗资28亿美元,很明显能够看到,当腾讯股价跌破400港元之后,回购股票的频率明显增加。

只是,回购虽说是企业用真金白银来向投资者释放利好,但是对于股价来说,其象征性意义在于,一旦频繁回购,其实就是说明了这是一只大熊股,几乎罕有牛股进行股票回购的先例吧,结果就是,中概股企业越是回购,股价大部分时候依然还处于低位,甚至还有越回购越跌的例子。

阿里巴巴之所以把回购金额提高到250亿美元,几乎相当于阿里手上现金的三分之一,那就是因为阿里之前就一直在回购,然后股价却一路下跌,没办法,最后来了一把大小王一起出,干脆把能动用的现金储备都用上,反正目前这个市场环境下,也没有太好的投资标的,搞不好买了还会成为一个吞噬现金流的无底洞,还不如越跌越买,这难道不就是散户的投资套路吗?

另一个典型的越回购越跌、越跌越回购的例子就是小米,2021年小米股价跌到23港元附近的时候,雷军就祭出了回购大法,因为在这个价位小米此前进行了大手笔的增发,这也是不得已为之的回购,试图来支撑股价,短期确实是撑住了,但是没有多久,不仅跌破了23港元的心理价,还连续跌破20港元和15港元,连2018年的发行价都失守了,真的是回购了个寂寞。

所以,凡是大手笔回购的股票,大概率就是当下的大熊股,这些股票想要依靠回购就变成牛股,几乎就是天方夜谭。当然,如果你是一个不差钱的长期价值投资者,目前腾讯阿里这个价位,放在未来十年,应该还是有投资价值的,但是假如你是一个追涨杀跌的散户,还是对回购保持冷静,有那个闲心,不如找几个牛股玩玩,赢面比熊股大多了,短期市场一定是牛股强于熊股,这是股市几百年的规律。

至于回购是不是证明中概股的底部,还是要回归公司基本面,比如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巨头,拥有很高的业务护城河,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都极强,因此越跌越买的回购逻辑,只要不差钱肯定是OK的,但是对于那些细分龙头和新锐企业,比如BOSS直聘、富途证券、微盟集团等中等体量的中概股企业,回购跟价值底部的关系不大,一旦外部的冲击袭来,这些企业的现金流未必可以扛住,毕竟阿里腾讯手上的现金都是几千亿,抗风险能力上不在一个级别。

左手裁员右手回购,中概股是被低估了吗?-清波网/清波专栏

最后,今年一季度互联网行业笼罩在裁员的阴影之下,无论是好听一些的“毕业”,还是难点一点的“人员优化”,本质上就是裁员,而企业回购股票的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试图用回购来提升那些拿着股票、股权、期权的员工们的士气,既然回购是要花钱,裁员是要省钱,倒不如把这两件事情通盘考虑,比如拿出部分在公开市场回购股票的钱,先回购员工手上的股票或者期权,既可以安定内部民心,又可以提升士气,还能给公司一个好形象,而且既然你认定现在是价值底部,那就回购员工手上的股票,等股价回升了再公开增发就行了,或者直接把回购的股票按照白菜价发给员工。

一句话,对于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来说,员工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应该都高于股价,皮之不存毛将焉附,员工人心涣散,那么企业的基本面就完蛋,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,只看股价的涨跌而不在乎员工的感受,左手裁员右手回购,那这种公司肯定也没太大的长期投资价值,你认为呢?